在1970年,Tanner et al首次提出了靶身高的概念,并以父母身高中值加减6.5cm计算男女儿童的靶身高,称为父母身高中值修正法。由于靶身高能够预测儿童身高的遗传潜力,所以在临床中,普遍用于儿童矮身高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
1998年,Luo et al依据瑞典儿童样本,提出了以父母身高中值线性函数预测儿童靶身高的方法。
影响儿童靶身高的遗传关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儿童成年身高与MPH的关系,二是选型婚配的影响(父母身高之间的相关系数),在2000年,Cole证明可以使用SDS来代替传统的父母身高中值,并提出了以选型婚配和回归偏差修正的条件靶身高方法。
由一人群得出的儿童靶身高预测公式是否能够应用于其它人群,首先取决于不同人群儿童的平均身高、标准偏差以及MPH的一致性。其次,由于不同人群儿童及其双亲生长环境的差异,儿童成年身高和MPH之间相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瑞典男女儿童成年身高与MPH的相关系数均为0.59,父母身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7;中国儿童成年身高与MPH的相关系数则分别为男0.53、女0.60,父母身高的相关系数为0.39。
靶身高所预测的是儿童的遗传身高,并未涉及预测时个体儿童特异的环境影响因素;而经常使用的成年身高预测方法依据预测时儿童的身高和骨龄,主要反映了儿童所受到的环境因素(疾病、营养状况等)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常常将两种预测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为儿童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监测提供依据。
在中国香港、上海、台湾曾经对儿童靶身高进行了研究。Luo et al的认为瑞典儿童的靶身高模型可应用于中国香港儿童。而在中国上海和台湾儿童的应用比较研究中,瑞典儿童的靶身高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儿童,但是这两项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课题组依据中国五城市儿童样本,以CMH、FPH、CTH方法的原则重新计算预测公式,观察了不同公式对中国儿童靶身高的预测效果。
【金骨龄】专业骨龄及生长发育研究机构,中国骨龄行业标准制定者张绍岩教授任首席科学家,致力于提供适合中国当代少年儿童的骨龄评价技术和生长发育评价服务,独立研发了适用于医疗、体育、司法及母婴行业的骨龄软件 !
【热门文章】